一场秋雨一场寒,最近的降温幅度可真让人猝不及防!在夏天与冬天“无缝衔接”的日子里,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也别忘了出门多活动活动呀~
本期「看展指南」为你搜罗了广州、上海、北京、深圳、成都、重庆、南京、杭州、苏州、佛山、西安、长沙等城市的超100个展览,涵盖建筑、时尚、艺术、绘画、雕塑、文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成书两百多年来,引得一代又一代名家、学者痴迷于斯,便是“史家笔法(现实主义)诗家言(浪漫主义)”的文学巨著《红楼梦》。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红楼梦》文化展”将通过古籍善本、文物器具、书法绘画、学者手稿、艺术创作、非遗作品等内容全面展示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大百科全书”式文学巨著,带众人走进“红楼幻境”,一窥大观园内外的人物、故事、美食美景与静雅生活。
这是以“头发”为主题策划的首个实验性展览。展览融合了影像、装置、声音艺术等多种媒介。以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头发与身体、空间,以及人们情感之间的关系,发掘一种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全新可能性。“掉落 · 无声”是一项对头发的视觉研究,创造了一个独特而高雅的视觉叙事,将头发与身体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诗意想象,这与草芥Push Pull的视觉语言之间找到了共同点,是一个在创意和艺术方向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项目。
本次展览分为「德国新当代建筑」「南方的回响」和「展教实验」三个部分,通过展览和课程教学对话互动的方式,探索德国新当代建筑在「南方」语境下的多种新可能。
「德国新当代建筑」选取了11个颇具代表性的德国建筑事务所的重要作品,综合回顾德国建筑领域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介绍当代建筑设计方法,探讨建筑的未来发展走向。「南方的回响」将视野聚焦在中国南方,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梳理德国现代建筑语汇在广州的现代启示和在地延展,重点探索「包豪斯」为中国南方设计教育观的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展教实验」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教学内容与展览结合,进行实验性和开放性的展教对话,同时邀请外国建筑师分享当代德语区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前沿信息。
这是艺术家在中国的第二次个展,展览试图借助文字、档案和书籍三个元素呈现历史和记忆在文字和图像载体中产生的信息转换、迭代或消损。
碎片式的文字或档案成为艺术家的田野调查对象,新的连接与并置被激发,参与到历史遗迹的无言讲述之中。时间坐标中的在前,在后,同时三种意识影响着历史的书写和叙事,不同的坐标点构成理解记忆与语言的新角度。
今年是《画刊》杂志创办的第47个年头,“《画刊》封面计划”也推进至第3期(2019、2020、2021)。这个交叠发展的艺术项目,已然成为《画刊》近年来媒体生产的重要实验场,它既探寻平面延展到空间的媒介传播可能性,也着力挖掘艺术期刊与艺术家创造性“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展览呈现的是“快与慢·2020《画刊》封面计划”的第2阶段(展览生成),12位艺术家将在广美美术馆的3号展厅里,深化他们对去年“快与慢”主题的视觉表达。这个关涉时间命题的展览,力图以“空间再造”的方式在展厅建立媒体生产与艺术创作的多维关联,并放大艺术家思考与表达的针对性。对《画刊》来说,展览既是一种媒体生产的编辑手段,也是对已有传播内容增补与修订的方式。
以广州太古汇全新品牌标语“幸汇此刻Where Time is the New Luxury”为主题进行延展创作,邀请三位行业内杰出的艺术家郭振江、姚春旸、梁海盈,以建筑、音韵、影像的综合形式将广州太古汇开业十年间的时光轨迹、具象于声色光影之间,用艺术传达对时间的认知理解。星空、声色、自然对时间与永恒的感知,皆为万般心象的具现。通过在时间中填充、刻入生活的深度,一同“汇”聚、静听时间的声响。
在地文化的硬虎制野团队,为大众构造了这么一座岛屿,一个大众理想的安全地带。他们希望以游戏的方式来实现与人生的对抗。例如在一个小型的封闭的橱窗之内,设计了一个能够无休止上下运动的“草场”装置。
岛屿的存在实际仍指向人,他们说“二人成舟,三人成岛”,希望观展人走入岛屿的同时,走入制作团队的美学系统和世界观,也因此能够建立个人岛屿的初设想。
“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系列第二十回“平行地理&游牧身份——宋兮作品展”由艺术评论家姜俊担任策展人。现场展出艺术家宋兮“副本系列”“璀璨系列”等作品,带观者深入策展人和艺术家悉心经营的思维空间,透过其理性、数字化的图像符号和浪漫、感性的文字来理解艺术家对当下的思考与剖析。
由广州大新美术馆、海朵火山品味共同主办,沈丹策展的“海朵·风的彼岸—— 罗明个展 ”正在海朵火山品味展出,展览呈现罗明2014年至2021年期间的代表作76件。从2014年起至今,罗明主要创作了三个系列的作品,分别对应了他三个时期的作品:从《梦系列》开始,然后是以圈成面的《圈圈语世界》,到最近的“起风,圈开成线”《风系列》。
艺术家们是“狂兰症”的催化者,除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文字记载,画家和刻版家也纷纷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了缤呈各异的兰花品种,这其中的名家包括威廉·柯蒂斯、约瑟夫·帕克斯顿、约翰·纽金特·费奇等人。不论是手工上色或石版彩色套印,版画上历经150多年的矿物色彩依然鲜艳如初,其美已然超越当代的兰花摄影作品。
维多利亚时代“狂兰症”期间的兰花作品不仅有同于中国古代雅士主要强调兰花的高贵清幽的文人特质,还包含了热带地区兰花品种所呈现出的热烈和奔放。此次,In Arcade廊厅精选了数十幅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古董版画作为“廊厅花园”系列花卉古董版画展的首展。
展览源于2020年初泛东南亚三年展组委会委托刘博智前往缅甸创作以“缅甸华人”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他曾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到访曼德勒、腊戌、南渡、皎脉、眉苗等缅甸北部城镇时,也拍摄了一批作品并留下观看笔记。
在为期七天的田野拍摄中,他去到了仰光、毛淡棉等缅甸南部城市。历史上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刘博智两次分别去往上缅甸与下缅甸地区考察的经历,恰好呼应了缅甸华人华侨“翻山”与“越海”两条迁徙脉络。正是在此背景下,展览跟随刘博智的视角,以地缘为起点,去探索缅甸华人社会中的生活与思想、经济与劳作、家国与原乡之间的情感与张力。
“人参果”是国内首个让艺人回归真我与本心、释放创作热情的摄影项目。项目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刘香成先生与周迅女士共同发起,特邀(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毕赣、陈坤、窦靖童、黄觉&麦子、姜文&周韵、刘昊然、欧阳娜娜、舒淇、周迅9位艺人共同参与。他们将相机镜头对准生命中重要的人,用独特的摄影语言传达细腻的情感体验与真挚的人生感悟
本次展览以瑞士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John Armleder)跨学科的多元创作实践为线年的艺术探索之路。
展出作品中既有他的代表作,亦有近年新作以及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特别创作的作品,涵盖绘画、现成品、在地创作、纸本、特定场域墙绘及文献材料等类别。
小林敬生1944年生于日本岛根县,是当代日本木口木刻版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本次展览共呈现小林敬生自1980年代末至今的超过20件木口木刻作品,展览主题《日复升》象征着艺术家对人类战胜困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
本次展览将呈现巴西艺术家比亚翠兹·米拉塞斯近期创作的绘画、拼贴、雕塑作品,全面介绍她广泛的艺术实践。
这些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充满活力的视觉节奏为特征,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在创作中融入自然世界、巴西本土文化以及欧洲抽象主义传统中的元素,使作品复杂而层次分明。
展览结合瑞士知名艺术家组合AATB和中国著名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的艺术作品,以机械臂、影像、摄影、装置的艺术形式展现“艺术与人工智能”的主题,探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双个展的形式呈现了中瑞艺术家对“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探究,在色彩斑斓的光影下,一方面用艺术的语言将外界的纷扰和快速流动的商业感美化,让人们沉浸在作品创造出的艺术氛围中,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艺术的“玻璃”去观看外面的世界。
梁绍基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介绍的第6位艺术家。展览标题「蚕我 我蚕」寓意梁绍基在过往30年的创作实践始终与「蚕」紧密相连。「蚕」不仅是他的创作媒介,亦是赋予他创作的原动力与灵感来源。
本展将展出一系列层次丰富的沉浸式装置、摄影与影像,呈现艺术家的“自然系列”代表作品,从梁绍基早期的探索研究,到1999年入选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床」,再到走向自省并传达哲思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天庭」等装置作品。
“帕特·斯蒂尔”是美国著名艺术家帕特·斯蒂尔(Pat Steir)在中国的首场重要同名个展。展览由艺术家本人密切参与、合作策展,近三十件作品横跨四十载,全面呈现艺术家投身抽象、书法态势、色彩理论与油彩特性的艺术实践,包括数件最具雄心与纪念碑性的绘画,和来自重要博物馆委任项目的近期作品,例如她为美国费城巴恩斯基金会创作的“宁静而隐秘的瀑布”系列。
10月15日,FROOTS 植根花实艺术空间与将联合推出当今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首饰艺术家之一维莉·卡明斯基Vered Kaminski个展,“进化:维莉·卡明斯基艺术首饰回顾展”。
作为第六届嘉德典亚艺术周(GFAA2019)的特别展览项目,展出艺术家逾30年创作生涯中的近千件作品,从首饰到装置。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第三届日本平面设计展由日本12位新锐创意人出展,日本天才平面设计师佐佐木俊、LV插画师瓜生太郎、东京奥运会动态图标设计师井口皓太、备注瞩目设计团队GOO CHOKI PAR,新人奖最受期待设计师柏木美月、清水彩香,字体设计大神三重野龍、商业设计新星市東基,将出展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多达500+的作品。
本次展览将展出早期捐赠者代表及文博事业开创者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文物藏品,以一场跨门类、综合性的捐赠文物展的形式,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捐赠者致敬。
以短篇小说《沙之书》为引,通过文学想象将充满无限性和随机性的智能生成艺术比喻成博尔赫斯笔下的那本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变换无穷的“沙之书”。书中的“我”可以翻页却无法预测翻出的内容,如同人类无法完全理解神经网络中“黑盒”的运作原理;“我”为之执迷,又感到难以名状的恐惧,恰如人类害怕人工智能无限的生产力使我们成为它的俘虏,却同时害怕它仅在搜集、增强人类已有的观点,并进行排列组合,而不具备真正无限的“创造力”。
39位音乐人以毗邻故宫的苏州式庭院为艺术现场,在假山林木环绕的水上“戏台”逐一登场表演。各种类型音乐人,从中国传统民乐的代表,到京城摇滚资深音乐人,风格各异的吉他手与鼓手、爵士高手,实验噪音音乐的先锋,他们或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当代音乐,或以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表演电子实验音乐。
在八天的录影和录音过程中,这些音乐人以极具个人特质的演奏对现场情景做出各自的回应。秦思源对这些独奏,剪辑片段进行拼贴,令音乐人同时出现在不同屏幕上,以各自独立的演奏构成音乐上的互动。
早在2000多年前,象征爱与欲望的希腊女神Aphrodite阿芙洛狄特,已被希腊人民记录供奉在神庙之中。往后的两千多年,“爱”便作为一个经典题材,频繁出现在艺术家的笔下。无论艺术史怎么发展,无论艺术家是用画笔、用行为,还是装置进行创作,无论艺术品的媒介如何变化,爱情却是长青的主题。
科技时刻在进化,作为人类的我们却依然拥有着古老的情感,渴望被爱,又囿于爱恨嗔痴。展览邀请了四位青年艺术家,呈现坠入爱河后的四种状态。
展览邀请了20位国内外知名且活跃的当代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以他们各自擅长的媒介和艺术语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方法、思维以及形象,对“液态”这个主题进行多元化、立体性的阐释。
“液态”常指液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外形上会处于一种连续的变化状态。当下正处于一个高速流动的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充满着变量。借“液态”来隐喻当今人类的一种境况,也是对临港新片区这样一个新兴的、正在形塑过程中的海滨城市的形象比喻,还是对不断建构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一种深刻体悟。
本届双年展将以疫情为大背景策划主题,由一展一会和系列文化艺术活动构成。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纸艺术家、带来近200件作品,以艺术作品表达对后疫情时代的反思与憧憬,籍由纸柔而坚韧的力量,游渡寒冬,走向下一个春天。
巴斯横跨近20年的艺术实践缩影,透过极具代表性的20余幅绘画和难得一见的早期影像装置,基于时间线索和主题性逐一呈现,以“冒险”贯穿始终,邀请观众在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篇章之间畅游。
休斯常以知觉与直觉并行、具象与抽象共存的视觉语言示人。丰厚的艺术史储备供其圆熟地融汇世纪末(fin de siècle)盛行的各种绘画风格。劲挺的笔力、鲜活的色彩与永动的视角使休斯的即兴创作真诚地复现了她对自身与外物的观照。蓬勃的生气贯穿于画面始终,一如罗杰·弗莱所言, 作品“充分地剖白了根植于自然形态中的情感。”
这是阆风艺术第二次呈现“一个人在荒岛”系列展览,同时本次展览也是荒岛系列的第七个展览。由张翀策展,14位艺术家参展,以生命为枢纽,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内外交流转化的关键纽带。一个细胞以每分钟30微米的速度自我凋亡。但同时,这又是一个生命转化的过程,也即是它既有的边界趋于瓦解,并逐渐弥散于更大的生命网络之中,而这种瓦解也促进了整个生命网络的存续和发展。
这次展览是内田江美在上海时隔10年的个展,2011年熏依社M50空间时的大展后的内田的新作,进化的过程。油彩的认真描绘和炭笔的线条的笔触下所塑造的余白,及「间」,在数万根线的「量」与色彩引来「质」的变迁中,使得画面有一种完成度,它凄美但不只美。就像蝴蝶的兑变过程中的“挣扎”一般。夏季的蝉的声音远去,看到树干上留下的空空的躯壳,透明的,一个夏天的灵魂悄然掠过。
傅百林的摄影创作是他和被拍摄对象之间量子态互动的结果,创造了活泼、丰富的世界,动荡、富于生机的宁静,把人们带回到人和天地、自然万物共在、共属一体的关系中,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回归那个自己曾经待过或应该去的地方,并重新分有自然的伟大和尊严。
刘冬旭遵循朴实、经典的艺术思维模式,是一个耐心、严谨的观察者与拷贝者。偏执于常人忽视的细节,他通过读取日常物体中熟悉的感觉信号,视觉的、嗅觉的和肢体的,将它们重新凝结成新的,造型上的简洁带给观者的感受便是理性的美感,仿佛来到了理念的世界。
刘冬旭的兴趣始终是去寻找雕塑中“新的形状”的可能;去关注雕塑作为物的属性——当它作为物语社会里的一种材质所能被表现出的更多可能。
沃恩·斯班1992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生活工作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沃恩·斯班本科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沃恩·斯班的作品专注于当代和历史的政治生活。其作品贴近生活、代入感强烈,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他的作品是对童年经历及影响深远的意象的自我探索,影射了其个人的情感表达。斯班对十分推崇,喜欢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创作。其创作调研贯穿他的所有画作,象征性地反映了他与各种各样的人和地方的相遇。通过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手法,斯班继续尝试非常规材料,来扩展了他对个人和历史的叙事。
让艺术脱离框架,将颜料立体化。艺术家不受任何一个表面或相框边界的限制,不断探索她的媒体的可能性。就像她从事冒险的臣民一样,她不断努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一般的艺术规则。她有趣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是乔治·康多在亚洲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由马西米里亚诺·吉奥尼担任策展人,并与知名建筑师安娜贝尔·塞多夫合作布展,呈现200余件绘画、雕塑及素描作品,聚焦于康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重要的周期创作与作品系列。康多并没有顺应观念艺术的趋势,而是勇敢逆行,成为七十年代以来回归绘画潮流的先锋之一。
本次展览以全新的绘画作品“蓝调图像”系列为起点,拉开帷幕。在该系列作品中,康多结合自由的笔触和象征符号,重塑了传统的画面语言,灵活运用蓝调与自由爵士等音乐元素来谱写一曲视觉的“哀伤挽歌”。谈到这些作品,康多形容它们为“在新冠疫情时代下被迫适应‘新日常’的无奈与悲叹”。
本次展览是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生涯迄今最为全面的回顾展,陈列大量设计手稿、速写、建筑模型、影片、照片和文献,呈现安藤忠雄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思考,以及他对生命之「青春」的回溯解读。安藤忠雄本人亦亲自参与了展厅的设计工作。
本展览是著名韩国摄影家具本昌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以艺术家早期作品“初始”为起点,梳理了其近三十年来的“面具”、“息”、“白瓷”、“金”等共十三个代表性系列作品。具本昌作为摄影家和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韩国当代摄影领域。自商业管理专业转向摄影艺术实为天性使然。具本昌是时间残骸的收藏者:溶解的香皂、古老的白瓷、墙壁的灰尘,被艺术家置于无色无光无影的虚空,在消逝与永恒的迷宫中徘徊不散。
本次展览共汇集13位艺术家的67件作品,尝试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发展脉络。这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立迄今第二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展览,标志着该馆正式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作为今年3月在里森画廊上海空间中国首展「双峰与伴」的延续,「偶」作为艺术家在北京首次个展、将呈现皮法雷蒂13件近期及精选早期绘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艺术家秉承了近40年的标志性创作手法“皮法雷蒂体系”。
艺术家一直坚持着同一种创作技法,其每件作品都被“中分线”分成两部分。展览带来的绘画创作于过往的30年间,展现了艺术家以抽象的笔触勾勒出的经典画面——左右成对出现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如此,他认为完美的复制是不存在的,正是在任何一致性概念中的差异,使区分纯粹的原始和完美的复制的错觉成为可能。
相隔70年,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 再聚首!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部分,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以及敦煌壁画临本、复制彩塑、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等。
9盏精心修复的宫灯,馆藏展首次走出故宫,光影科技与戏剧互动相结合的全新尝试,本次珍品展包含“万寿、大婚、春节”三大主题单元,巧用声、光、电、影、画等新媒体技术,以现代光影手段活化展现文化遗产百年的时空变幻。首展的故宫宫灯展品,曾被用于宫廷祝寿、宫廷大婚、宫廷新年等三大重要节庆活动之中,见证了曾经的宫廷生活。
“曼·雷:白昼纽约,午夜巴黎”是现代艺术大师曼·雷(艾曼纽·雷汀斯基,1890-1976年)在国内的首个大型美术馆展览。
正值艺术家1921年在巴黎首展100周年之际,本次展览也是曼·雷迄今为止在亚洲举办的最大规模个展,呈现逾240件展品,其中包括绘画、雕塑、电影、版画、纸上作品、文献资料和诗歌,对他多元的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细致地回顾和探索。
展览旨在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纸上绘画介绍给中国的观众,呈现大英博物馆藏品中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众多文艺复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是历史上首次将这些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并置对话,发掘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之间跨越时空的重要关联。
本次展览是一场关于当代小尺幅绘画的群展,展览汇集了当今二十余位以绘画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绘画主题和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对于尺寸的精简是所有展出艺术家的一个共同点。
尽管矜持内敛的形式像丝线一样将这些艺术家们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依然在此次展览中保留着各自的特质,在这场由当代绘画所组成的临时星群中,作为许许多多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熠熠生辉。
光社影像中心将举办美国摄影艺术家弗朗西斯卡·伍德曼(1958–1981)的展览,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是她在中国举办的首展,展示了超过35张代表艺术家不同系列的精选摄影作品以及视频作品。弗朗西斯卡·伍德曼因其具有开拓性的关于性别、表象、性和身体的摄影作品而闻名。
本次展览以路易威登基金会收藏的 Cindy Sherman 摄影作品为核心,时间跨度从1970年代至2020年,完整呈现她在过去四十余年的创作蜕变。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常常探索易装癖、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等话题,身处现实与奇幻的交叉地带,自由表达和梦境交织于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早期拍摄好莱坞女星形象,到对黑白永恒性的研究,再至近期对色彩跃动的探索。
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引领观众开启探寻艺术家卡特兰心灵和创造力的探索之旅。凭借其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创作,卡特兰深入挖掘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人类自身生存受制的恐惧与情绪体验。
展览充满趣味性且令人震撼,通过近30件艺术大师的作品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现了卡特兰融合灵感与表达,模糊艺术与广告和媒体界限的艺术实践。
“马克·夏加尔”大展呈现155幅艺术家真迹。展览围绕爱与色彩的主题,以六个板块为线索,涵盖“爱与乡愁”“神奇世界与马戏团”“信仰的力量:圣经系列”“经典蚀刻版画:拉·封丹寓言”“诱惑巴黎”“生命的终点是一束花”等题材,展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坦培拉、蚀刻版画等艺术形式,创作时间横跨60年。
本次展览将汇集展出由后极简主义时期至今的物向艺术及行为舞蹈。该展览突出了以琼·乔纳斯和圣戈·南古地为代表的具有历史影响力的艺术家,同时,也为新生代艺术家纳迪娅·阿布特、奥卢·奥古纳克,郑亦然及尼可拉斯·里普绍夫提供了展示国际立场的平台。展览讨论了近年来的全球变化如何改变我们对 日常的艺术 的认识,并在各具特色的艺术实践之间建立起交错融合的联系。
Afterall的创立初衷是关注艺术正在逐渐丧失的社会性与批判性。2010年,它的子项目“Afterall展览史系列”成立,该项目旨在把“展览”作为媒介,构建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由艺术家、艺术作品主导的全新的艺术史叙事。
这是一个思考、想象、召唤和争得“未来”的展览。通过展示来自中国与国际艺术家、文化创作者们的实践,我们将未来作为一个充满潜能的空间,召唤能动的个体,以展望未来的勇气和热忱面对当下。“希望的原理”这一展览题目来自二战后德国出版的、恩斯特·布洛赫编写的哲学巨著《希望的原理》一书。
“希望的原理”这个展览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回应政治话语、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和陈腐的现实对未来想象的劫持和对理想主义的囚禁。“希望的原理”着力于拓展希望的重重光谱,唤起人直面现实的勇气,确立起坚持不懈地学习希望的自觉。我们应该更自由地想象未来生活世界的形式和内容的能动性,展示人在其中的位置,更积极地展望变革。
美术馆4周年之际,举办的一个颇具颠覆性、实验意义的展览;这是一个无差别的展览,没有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之分,都是“人造物”;是一个去中心的展览,物无主次,在几个隐含关系中融合,均质。展览秉持着逆潮流的重新回到“物”的态度,直接呈现“人造物”,直接制造物和物、物和人的关系。
这是致敬风格派的展览。展览中有一件在艺术史、设计史中都非常有意义的作品:“红蓝椅”。由风格派设计师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在风格派“新造型主义”原则确立后,1923年最终定型。百年来,风格派、新造型主义持续作用于艺术和设计,也影响至“丰盛即美”。
展览由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勒罗伊·尼曼版画中心协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托马斯·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宏伟、艺术家刘欣怡共同担任策展人。将展出来自世界各国逾百件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包括塞西莉·布朗、方力钧、艾伦·加拉格尔、古元、威廉·肯特里奇、李桦、奇奇·史密斯、苏新平、萨拉·施、里克力·提拉瓦尼、卡拉·沃克、徐冰等。
中国杜威中心联合Grande Experiences共同举办VanGogh Alive 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艺术大展中国巡展,现场多达3000幅的梵高名画和稿件,通过最新的SENSORY4感映技术,多通道投影设备以及原声系统合为一体,打造超强视觉沉浸盛宴。
大展携手五大国际艺术女王:新浪潮教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és Varda)、墨西哥传奇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20 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瑞士视觉影像艺术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英国先锋艺术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与五大中国先锋艺术家:陈维、程然、刘佳玉、曹雨、马秋莎,及跨界先锋张颜齐等以寻“爱”为线索,用感官体验的方式、为观众打造了六大感官花园。
艺术旅程行经“新生花园”“夏季花园”“狂热花园”“欢愉花园”“荆棘花园”,在六重感官体验中、带你“发现爱探索爱唤醒爱”,一起见证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爱情”。
一张图片只是一个瞬间,多个镜头才可以同时表现多个瞬间,即使这样也依然是片面的。但是,当严明在不同时间拍摄了不同人和景域,也许它们确实就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现实。
严明的作品总是在荒诞与现实之间展开泛亚电竞,无意批判及嘲讽,他站在远处,用不动声色的取景重整了旧山河的新风景,从而向观者开启了一种幽默且富有情感的见解。
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国际视野的艺术家,陈彧君以探寻自我与世界关系作为出发点,以时空的维度,表达他对多样文化的思考及溯源。展览藉由“春之夏”、“光与色”、“壳与灵”三个主题展开,在多元文化生态中带来培植艺术生长的能量,以内在秩序构建独特的风景图像。誌屋诚挚邀请观者在每一个场景中,共同体验生长的活力。
展览将展出从2003年地书项目启动以来,包括“地书工作室”、《地书:从点到点》、《地书立体书》等在内的徐冰不同时期地书项目系列作品,回顾“地书”项目发展的同时,展览也将首次呈现近年徐冰与CASHART合作,对《地书》在不同媒介及不同空间维度的最新探索。
本次展览中,将首次展出“地书”概念的城市模型,并将画廊空间整体将改造为“地书”概念空间,并首次在画廊空间开辟“小黑概念店”。以多媒介形态、沉浸式观展体验,为观众深度解读“地书”项目中“普天同文”的艺术概念,在尝试打破艺术与公众,艺术与生活壁垒的尝试中,也是对“地书”生命力的再一次探索。
本次展览以跨越半个多世纪、近100件全手工制作的独特作品——涵盖坐椅、桌台、柜子、灯具、花瓶、产品设计、建筑模型、树脂画和装置等53件立体作品与38件平面手稿与摄影复刻版,将观者带入佩谢用浓烈的色彩、创新运用的粘性与弹性材料以及具象化的拟人造型揉炼而成的奇想世界。
万一空间将呈现德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Friedrich Einhoff)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人是个谜。展览同时将埃因霍夫的作品与古代雕塑造像共容同一空间,当代绘画与古物的无声交流,形成新的并峙关系。
本次展览是何香凝美术馆“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主题的开篇。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以何香凝早中期艺术经历展开的“国之觉醒 女性独立”,以中国女子书画会女画家冯文凤、顾飞、李秋君、陈小翠、周鍊霞、吴青霞、陆小曼所代表的“海纳百川 异彩纷呈”,以同时期致力于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女画家方君璧、杨荫芳、关紫兰、郁风所延展的“欧风东渐 度越古人”,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的图景。
从古至今,Cameo首饰记录历史,受到新一代藏家,鉴赏家和艺术家追捧。中国首家珠宝博物馆——深圳珠宝博物馆联合意大利有着悠久历史的Cameo Italiano品牌举办Cameo工艺鉴赏展,旨在加强中意文化交流和首饰工艺交流,推动和传承全球的非遗手工艺。
展览以知名雕塑家徐升根据华强北博物馆展厅的实际空间感与定位最新创作的12件雕塑作品为主。此次展览有别于传统的雕塑展,且不同于徐升原有的创作方式,因为作品并非在艺术家工作室完成,而是在展厅现场实施,由艺术家徐升戴上VR头盔,进入虚拟世界,双手握着VR手柄,一个手柄生成空间体块,另一个手柄扮演实际创作中的“手”,这样艺术家的双手在虚拟空间里结合线、面、体等并合成作品,最终以雕塑作品的形式在实体空间中呈现,以这一系列行为实现“双重进入”的概念。
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成为了设计界的关注议题,设计师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设计策略及生产方式。而采用更环保的材料、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碳的技术等也被纳入设计准则。
设法把废品活用为制作原材料,将回收和再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避免造成资源挥霍和浪费;重新思考设计和生产不仅应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也应有助于构建以分享、责任感和尊重子孙后代为基础的新社会形态……以上这些概念成为意大利设计发展的最新趋势:以新生态设计为名,创造新的人工生态。
和美术馆联手深圳万象天地呈现展览“安藤忠雄:光的容器”。除了珍贵的建筑创作手稿、ANDO BOX 摄影作品与模型外,本次还将展出首次亮相大湾区的大型青苹果雕塑《永远的青春》以及装置《复活》。
通过极具故事性的沉浸式展览动线,呈现艺术家在抽象、集合创作中传递的深邃寓意,超出画面想象,带领观众走入一场温暖纯粹的奇妙旅程。吴定隆是中国动漫美学最重要的代表,其作品站在时尚和纯艺术的交汇。曾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台中市台湾美术馆、荷兰鹿特丹世界美术馆、意大利威尼斯瓦尔玛拉纳宫等多地知名美术馆及画廊展出。
由深圳市插画协会主办,作为【SIA会员展系列展】,本次展览包含了王xx从2015-2021年间创作的60余张海豹作品。以最全的画幅,最特别的形式,一起进入这只可爱海豹的内心世界!
王xx,一位漫画家和海豹爱好者、目前生活在上海。从2015年起,王xx开始在公众号“海豹和小童鱼”(原名“动次大次”)上更新漫画。又在2017年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海豹品牌YesSealLife。
随着遗忘星辰的到来,一个城市有趣的灵魂都会沸腾起来,因为它颠覆传统、擅长异想天开。进入一个由视觉、听觉、触觉、体感互动构成的心灵沉浸式感官体验空间,从宇宙星辰的灵感、到动人心扉的艺术场景,你的感官将会被全部打开、经历9个不同异空间之旅。循序渐进,串联起你曾经仰望的星辰,唤起沉寂的内心宇宙。
常出现在林珑的作品中的花,是她创造的符号语言和情绪出口。眼之所及,皆是好看:巧妙的图案,迷人的色彩,概括的形态,美得无法抗拒。但再多看几眼,又能隐隐感觉到不易被察觉的些许疏离:模糊的背景,破碎的器皿,拼接的色块,零散又不安。每幅画都有着自己的情绪,不那么真实,又充满幻想,吸引着我们内心的追问——花,它到底为什么美好,又为什么能唤起我们的共情。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根据各自经验及对展览主题的理解进行创作,作品形式涵盖影像装置、行为表演、雕塑、绘画。策展人试图通过他们不同的创作理念形成作品互文的关系:从居住的“家”,到身体的特定部位,从日常沟通的方言,到可骑行的阶梯,追问城市显性或隐性的运行机制对自我塑造及个体的影响。展览通过“地心引力和健身房”作为这种吸附和对抗关系的隐喻和场景样本,以此构建出的场域希望能让观众找到自己和所在城市的关系。
展览囊括了艺术家2010年创作至今共7个系列的作品,其中摄影作品《你的样子》及影像拼贴作品《世界》均为首次对外展出。本次展览综合了戏剧、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展示出艺术家跨界与多元的综合艺术表达能力。
“无主地”提示了在世界多重的冲突中,博弈、谈判与协商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充满了变数。“无主地”绘画并不提供答案,而只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答案在我们对答案的追问中。
国家与文明之间的博弈、谈判与协商可能带来新的地理版图,甚至这些地理版图是超地理空间的。在某种意义上,“无主地”就是这样尚未到来的地理版图。因而,李昌龙的“无主地”绘画既是对冲突本身的呈现与思考,也提供一种新地缘关系与世界新秩序的想象。
碳中和生态美学艺术展旨在倡导“再生艺术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理念。汇聚了一群来自四方,执着文明与生态的艺术家,他们将立体视觉的错位、透视、幻象、残像等技法,结合童趣的奇幻创造、电影的故事造剧能力,结合珍惜弃物再创造的理念,置入中国传统的家具柜子里面。
同时钻研生活废弃塑料的可能性,创造出属于中国特有的东方奇幻童梦的生态艺术风格,以多元的视觉形式,在国内及国外已成为引领生态潮流艺术的领航者。这便是我们传达的讯息;“世界上多了他们一件艺术品,地球上就少了一份垃圾”-中国人的生态美学艺术态度。
如果说诗歌是思考、言谈、书写的主体提供给宇宙的一种语言,我们寄希望于本次跨媒介展览能将自我的寓言化从带有特定轨迹的时空环境和事态中解放出来。就媒介及表现形式而论,本次展览分为“诗影像”“诗绘画”“诗摄影”“诗手稿”“诗装置”“诗翻译”共六个模组,配以实验互动性的诗歌现场创作和诗人跨界对谈环节。
参展艺术家均为活跃于海内外诗歌场域的当代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之余也兼有跨媒介艺术家的身份,且在诗歌界和艺术界均享有盛誉。“诗融体”提供的群像幅宽,将作为一组透镜,让受众亲身观测到当前中国最具生产活力的诗人艺术家在创作理念、风格实现、语言征用等方面别具一格的感官样本。
《一把椅子,》由策展人陈超、于海宁联合策展,将呈现来自全球十个国家、20位(组)重要艺术家、设计师、舞蹈艺术家以及实验音乐人的近三十件不同类型的作品,涵盖装置、绘画、雕塑、影像、摄影等多种形式。
该展览将“椅子”作为核心中介物,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等多维度,折射椅子作为一种功能物品自诞生以来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为成都带来一场国际双年展级别的艺术与设计盛宴。
本届安仁双年展主题为“变奏VARIATIONS”,邀请海内外151位艺术家参展,展出300余件/组艺术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刺绣、综合材料、空间装置、电子装置、3D打印、数字交互等作品形式。“走向日常”“自然花园”“耦合共生”“在际”和“新锐青年艺术特邀”等五大板块精彩呈现,共同谱写多元共生的变奏之势。
展览共有100余件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雕塑、数码摄影、花艺作品、影像等多种形式,试图利用全媒介、全空间,创造出一种新的感性。“全媒介”即无拘无束的媒介和表达,“全空间”即是不分场域的空间呈现。而“新感性”是没有任何企图地用身体去感知艺术为生命带来的美好。
看阿斗的这系列作品一样犹如从一个小口、小孔偷窥里面的对象,孔只能用一只眼睛来观看,所以都不敢眨眼,怕错过一个瞬间。阿斗的摄影虽然总是在沉静一段时间后悄然转型,但作品中始终有着强烈的自我奇思和异想,总能给我们新的摄影思考,而不是随着时代、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体日渐趋同。
本次将展出法国著名摄影师,置景摄影先驱贝尔纳·弗孔于1991至1992年期间创作的“书写”系列,同时也是该系列首次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展出。
1991年,贝尔纳·弗孔结束了“偶像与祭献”这一肖像与风景的经典主题的拍摄,开始尝试用文字嵌入风景的形式进行创作。他记录下自己感受过的、精心打磨的语句,然后将其制作出具有反射光效果的文字,让这些文字隔着一段距离也清晰可见,与背后的风景融为一体。他用文字表达直观的思想,与图像并行,从而使风景产生新的意义。
艺术家试图用这种像梦境一样不真实的交互方式去探讨一种平等的生态关系并表达人类在整个生态圈里并不是中心的态度。同时,艺术家也期望能够用艺术突破人为界限,引发公众去思考和探索人类、自然和机械生态之间相互关系。
纵使维度跨越是物理实体上不可实现的,但当我们从一个⻆度看过往,由心而生的感知已将我们带入新的维度在捕捉那能即刻连接过去,延伸至未来的痕迹。“timeless design”是在我跨学科设计背景之下思考的问题,下一维度的作品也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每个作品都在捕捉可以激活我们感知的触发点。
在众多的定义里,爱连接着万物: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我们置身其中,依赖着这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体味孤独、抵御恐惧、直面生死、探寻真理。科学、艺术、政治和爱做为在今天继续寻求真理的四种途径。我们渴望着真理,但真理是一系列对不确定性的事物的追求。当面对未知时,我们下意识会感到恐惧,被人性的弱点所控制,但恰好是爱,会给予我们克服的勇气。
此次展览作为内地的首次展出《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原点,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综合体验,设置8大展览单元、16个创意展项、70余台超清投影,构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东方意境美学感官盛宴,时间与空间的屏障在这里被打破,历史与超现实在这里交织。
时间和空间,一直被视为视觉艺术的修辞手法和视觉语言的要素。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历时”“共时”常应用到视觉语汇中,时间与空间的视觉呈现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主要载体和方式。胡有辰的雕塑中同样也有时间的因素,不过时间显性的线性和共同性在她的雕塑中是隐藏起来的。或者说,时间凝固在了胡有辰雕塑中那种纯洁、安静的气质之中。
本次展览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划,是张恩利首次在祖国西南地区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展出作品70余件,涵盖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城市人物肖像作品,2000年代至2010年代对于日常之物的描绘,近几年创作的抽象绘画和空间绘画装置,以及数件艺术家手稿,一件影像纪录片,系统地呈现艺术家30余年的创作历程。
秉持一贯的媒体视角,乙观艺术中心策划“不能被略过的——当代水墨邀请展”。展览将水墨艺术置于全球疫情爆发的背景中,以 “水墨” 为一种文化表征,探讨后疫情时代中个体如何接纳一种“非常态”,怎样激活身体意识里沉潜的精神传统,以及如何创造性地安顿生命、重塑一种生活经验。
当你只能足不出户,被迫蛰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你还能不能找到自在、自处之道,同时孕育出值得被凝视的创作?
木兰会的首次展览,反流行之道而行,只征集一个小范围内的小尺幅作品,在一个小空间里展示。因为小,所以你必须凑近,用与肉身匹配的方式去绘画,用与肉身匹配的距离去观看,直到你真的看清画面上所有细节。
你所在的星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细沙,而你看到的一粒细沙又是一整个星球。这就是微物之神在我们耳边,用最小的声音,发出的谶语。
展览汇集12位国内外女性艺术家的表演、影像、雕塑及场地特定作品,她们的创作及其带出的个体观照与思辨总是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指向自然万物, 无论从形式、材料、叙事,还是创作来源和动力诸方面,我们总能从中发见或溯至某种非现代主义和非决定论的,与自然万物同栖共生的意识。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崛起于华夏大地。大风起兮、风云变幻,汉兴四百年、赋予了一个民族光耀千古的名字。一个国家“大一统”的自信,一个文明古朴雄浑的审美。那些壮美、绮丽与荣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烙印,呼唤着你我身临其境去体验、分享。
首个展览与戏剧结合的艺术作品,游客和玩家将在JhinArcade地下歌剧院内探索。展览内的陈列布景将Room No.117的戏剧故事带给观众。作品和观众的互动连接成这个巨大细节中的一分子。
清代宫廷画师冯宁所作的《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被誉为“一部关于金陵盛世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的百科全书”,画面生动描绘了古代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社会生活,亦被称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这幅极为罕见的10余米风俗长卷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画中所反映的南京在地风貌,也令南京人倍感亲切。基于此蓝本,本展带来了艺术科技与观展体验的全面突破。
当今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此次展览将聚焦于现代工业、生存环境、消费时代背景下,人类作为创造性群体的代表,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不同年龄阶段多重生命体的思考。
展厅空间整体采用冷静、严谨、客观、身份抽离的受众视角,结合后现代的秩序感与生命延续的有机性,设计美学理论支撑,聆听多位艺术家的独特发声。
展览引入万物有灵论,试图探讨当下社会二元关系中的主客体界限,及人与物的关系。
在展览「突色拉瓦」的展陈中,自然体(空山美术馆内的树)作为主体打破了象征着殖民的白盒子传统展陈方式以及观看方式。以东方的、古老的、图腾式的方式观看作品,帮助作品拥有其真正的主体性,而非一味的为了展陈而展陈。新的观看方式去除了传统白盒子式观看形式中观众拥有的主体性,去除了艺术观看中的殖民性质。
本次展览以「排版造型」为主题,共展出超过300件日本设计师白井敬尚的作品,以及他所学习、参考的装帧设计作品。展览分为4个部分——排版造型、网格构造、《idea》的十年和装帧意匠,呈现设计师在不同阶段的风格与设计思路。
运河奔流千里,跨越千年,沟通古今,连接世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展览精选170余件/套藏品,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多媒体声音作品,试图以整体的、非线性的视角,从考古、档案、工艺、生活等维度,诠释大运河是活着的、人民的文化遗产。
桌子的边沿是一个没讲完的故事。我们进入一个房间,在桌边坐下,或是为了一次交谈,或稍事歇息,也可能正准备离开,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在这个不存在的房间里,每个角落都在进行着一场平淡而又深入的对话,目光所及,那些稀松平常、点缀生活的物件,被关注、被放大。这是一次凝视生活,凝视自我的机会。此次群展「桌边谈话」集聚了七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将短暂地停留在这个原本空荡的房间内,等待观众的到来,一同细数日常生活的碎片,或观赏窗外风景。
八十件来自欧洲艺术联盟的经典藏品-毕加索版画,囊括了毕加索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涵盖了毕加索大半个世纪的艺术人生。蓝色时期、粉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田园时期的作品尽收其中。素描和版画可谓是毕加索作品中最易理解的部分,而且也是够大的部分。
此次展出的版画作品中有百分之八十属首次在国内亮相。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将看到毕加索的赫西奥德式阿卡迪亚中的居民、乡巴佬小神、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宁芙;火枪手和穿着俗艳的西班牙美女、侏儒和委拉斯开兹的贵族等。
以“剧场”为策展主题,重点关注美术馆场域中的“表演与观看”,即不囿于传统媒介的展示范畴,而是致力于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的艺术编码中表征视觉文化叙事的动态交流与意义生产实践。如何在边界的突破和传统的继承中寻求平衡是艺术创作孜孜以求的线”第四场展览以“迷魂记”为主题,将展出颜秉卿近年来创作的木板坦培拉、水彩和黏土雕塑等作品97件/组。可以看出,颜秉卿的创作往往在绘画艺术的回溯与推进中寻找支点,同时凸显了他对于艺术语言的掌控力。
从服装到配饰,人类身着的服饰皆与自然中的各种物质息息相关。我们获取天然原材料制作服饰、利用天然资源生产和运输服饰、汲取天然元素设计服饰。然而,随着时尚的全球化发展,自然环境也遭到了时尚行业出于创新和需求的破坏。时尚对自然造成了威胁并危及植物、动物乃至人类自身。
展览分为序言和三大单元,跨越时间和空间,从美和责任两个角度重新审视、深入讨论自然与时尚的关系。自然关乎时尚的过去与现在,而时尚则关乎着自然的未来。希望观众在观展之后,不仅向千姿百态的自然致敬,更能够着手从自己的衣柜出发,跨入回馈自然的行列。
“水”为自然之物,其流变、梦幻、延绵,具有滋养生命与狂暴破坏之力。“笔”为文化之物,其知性、明晰、赋义,具有身体运动与东方精神的意向。本次展览采用大家小画的形式,以“渊”作为展览的文眼,试图探讨“图片”的美学,共展出作品30余件,其涵盖绘画、陶瓷、装置等多元艺术形式。
展览甄选11位在国内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名字按拼音顺序排序):陈淞贤、方利民、花俊、井士剑、梁铨、梁绍基、林海钟、刘正、刘文洁、丘挺、严善錞。
展览将摄影、插画、音乐、视觉设计相互混合碰撞,呈现一个年轻、自由、无畏的新生态社区艺术场所。“不出门”的世界里,往往是每个人最「天马行空」的小天地,因为不确定、不设限,所以便欣欣然前往,只是一股脑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功利心,也没有得失心,全凭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创作形式与媒介手段,实现与艺术家们的艺术共鸣旅行,虚拟空间对话来感受“不出门”其中精彩纷呈的魅力。
展览依托数字手段,共呈现超过20处吴中历史村镇和历史建筑,再现吴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建筑遗迹,探索吴县乡镇自古至今演变发展的动态画卷。以前期大规模的吴县文物田野调查和数字化记录为基础,通过全景摄影、三维重建、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记录并呈现散落在吴中的逾十座历史村镇、数十座历史建筑;同时还以「吴县」整体作为舞台,借助 3D 打印、多媒体互动设备等形式,全新展示和解读不可移动文物材料,以此关注千百年来整个吴县范围内的日常生活风景。
何岸是中国70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广泛运用金属广告板、混凝土、霓虹灯等工业材料,很大程度反映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理和心理冲击。没有情感和意识的冰冷材料背后,是何岸试图探索的都市情感的真理,或暴力或细腻,或冷酷或浪漫。
RISO不只是印刷、工艺,也不只是眼睛所看到的,它有许多优点和缺点,而人们只有充分地了解它,才能感受到它的不完美和惊喜!以历史的眼光了解这种古老又年轻的印刷工艺。RISO现在被广泛运用于个人艺术作品、海报、ZINE、单页、纸制品等方面,还有可以用来制作墙纸、贴纸、包装纸等。
许多艺术从业者认识RISO后,疯狂爱上,并创作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其中不乏插画师、设计师、摄影师等视觉创意者,也有许多第一次尝试图像创作的大众人士。RISO本身的不完美和独特的工作路径,十分具有启发性,能给创意工作者提供更加开阔的创作思路。
自第一期艺术驻留项目以来,P8星球一路不断地探索、尝试,使我们对于每次艺术驻留的主题、形式都有着不一样的考量角度,并希望呈现出来多维艺术群像。本次我们将眼光落在了不一样的感官方式上——声音。可感知而不可看见的声音究竟如何成为艺术作品的主题或以何种方式呈现,又将传递怎样的信息?
10组艺术家个人/组合参与项目,并迎来特别的合作方为本次驻留提供了分驻留点的、位于嘉绒藏族聚居地的登能雲合森林学校,以艺术介入原生态声景环境,探讨声音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